《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在两年前出版的《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一书中,探讨主题则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该如何调整自身理念、原则、途径和方法、手段、形式,试图在中观层面探寻大学和大学教育在新时代的方法论和教育观。
而《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书要解决的则是微观层面的问题,即找寻大学和大学教育在新时代具体的育人路径和育人目标;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而言,如何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培养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将成为贯穿本书始终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历史与未来、虚拟与现实、本土与全球、机遇与挑战深度交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创新在网络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与青年的生活、学习、工作深度融合,由此带来青年个性特征、发展需求、成长方式的重大变革。
身处这一巨大变革之中,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始终在观察这些变革给青年带来的影响,思考这些影响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该如何理解新时代与互联网?新青年与互联网的关联又该做何解读?“网络原住民”如何成为“圆梦新一代”?基于这些观察思考和探索实践,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提出“网络新青年”的培养目标,并把它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加以提炼,以更好地界定当代青年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更加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目标。
何为“网络新青年”?其特征是禀赋五四“新青年”传统并秉持强烈的时代和家国情怀、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地而兼具敏锐的全球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砥砺德行且葆有在虚拟世界中游刃有余的网络素养;是赋有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共享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样的网络新青年,具备高度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驱动力,能够通过自主、自律实现人文日新,融入并引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录
第一章 网络社会热观察与青年教育冷思考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发展嬗变与青年思想教育的机遇挑战
第二节 移动APP的应用发展与青年成长教育的变革
第三节 在线教育的发展与青年思想教育的变革——以MOOC为
第四节 互联网社区的形态嬗变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思考
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的展望评述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思考
第六节 网络众筹共享的发展与高校育人工作变革思考
第七节 弹幕视频直播的发展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变革思考
第八节 “内容付费”的本质探析与教育启示
第九节 青年网络亚文化分析述评与高校育人事业的思考
第十节 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
——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
第十一节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反思与教育启示
第十二节 高校“微思想政治”的优势及其作用发挥路径探析
第二章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一节 全环境育人、青年主体性与网络新青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关联
第二节 网络新青年的时代意蕴与教育内涵
第三节 网络新青年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坚守
第四节 网络新青年的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
第五节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第三章 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阅读能力提升与教育引导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新青年·享阅读”项目为例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的话语表达与培养引导的实践与思考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逻辑分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转化创造能力的现象与本质分析
第五节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
第四章 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青年培养
第一节 从网络文明观到网络教育观到网络人生观——北京大学青年网络育人事业探索的逻辑进程与实践历程
第二节 把握新时代,明确新使命,锻造新能力,培育新青年——关于“网络青年观”的内在结构与体系意义
第三节 青年学生网络成长发展研究——以北京大学本科生为例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素养及教育内涵新解读
第五节 北京大学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第六节 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七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的本质关联——从网络新青年培养的视角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第一节 法“奇技”与道“中庸”——关于“互联网+青年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第二节 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枢纽功能
第三节 未名BBS与PKU Helper的平台作用
第四节 “网络+直播+育人”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思考
第五节 PKU Runner的孵化实践
第六节 北京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品牌功能
第六章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一节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从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
第二节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从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视角
该书分为绪论和正文六章,共37小节,全书主旨就在于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对“网络新青年”这一概念进行全面阐释,从成长环境到个性特征、从历史方位到时代定位、从内涵界定到能力要求,全方位展示“网络新青年”的丰富内涵和创新本质,从而在逻辑层面和现实层面展现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和外在兼容。此外,该书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提出了网络素养教育这一培养路径,探讨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内涵和实践路径。
“网络新青年”概念的提出来自于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长期系统实践,在进行理论推演的同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其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2015年以来,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连续四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并举行了四届“网络新青年”人物评选活动,在评选中不断探索“网络新青年”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导向,同时提出以“融入·节制·创造”为核心的网络文明观、以“自信·自省·自育”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观、以“自主·自律·自新”为核心的网络人生观、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和以“适变·守常·开新”为核心的网络时代观,摸索“网络新青年”培育的现实路径。
该书是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师生集体创作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自始自终对理论研究的开展、育人实践的推进,尤其是网教办和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更是对该书的撰写出版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本书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意义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学校原主要领导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主要负责人分别为本文作序;同时,中心的相关工作和研究也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全环境育人”理念写入《教育部2017点工作要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网络育人和网络素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重要领域和内容,这些都是对相关前沿探索和创新思考的巨大鼓励和肯定。
作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络社区管理、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单位和学生工作系统的理论研究部门,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始终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变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与时俱进、全力以赴做好研究青年特征、引导青年发展、服务青年成长的育人工作。未来中心将继续全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探索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途径,服务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格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在全国高校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供稿: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