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我们的微博
北京中科软力信息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
您所在的位置为文章详情
新闻中心
NewsCenter
钟灵毓秀白杨溪
来源: | 作者:易木 | 发布时间: 2025-03-27 | 147 次浏览 | 分享到:

钟灵毓秀白杨溪

                           .王显明

天下奇观任河倒流八百里源渝过蜀入秦收四水;

河中险滩背纤顺诞十万曲始隋行唐盛清留五音。

这副对联是鄙人应征紫阳县任河片区毛坝乡贤馆大门两侧立柱作的对联,虽没有获奖,自认为对仗还是工整的。

对联里的任河是长江支流汉水和嘉陵江的发源地,它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流经四川万源市大竹河镇,在陕西紫阳县县城任河嘴处汇入汉江。如果说大巴山是汉江和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那么任河就是万源之源,任河渝境内从东向西倒流八百里入汉是天下的奇观!

就在任河下游出川入陕交界的地方昔日是一个大的码头——木楠河码头。溯河而上不远就是驰名川陕的白杨溪水电站。这白杨溪,是四川省(原绥定府太平邑四甲十保田坝河后叫临河)现达州市万源市大竹镇白杨溪村,它与陕西的紫阳县麻柳镇紧挨着肩儿。

    白杨溪有溪但没有杨,据说早年那会儿溪两侧杨树成荫,后来不知咋就没了。靠溪边的一段缓坡上,原是一座三道槽门,九个天井的宏大庄院,现在看那古老颓废的庄院,翘立的飞檐,雕绘的彩饰,方正平滑的青石,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一个事实:白杨溪的昨天曾辉煌过,这座庄院的主人在清中叶后期是中华川陕渝小阳坡紫溪河王良孝世祖后裔王希选祖人玄孙王仲芳(清朝监生)、王仲榜(清朝举人)两兄弟和他们的子孙们。

凝神伫立庄院大门前,透过空洞的天井,暗绿的苔藓与倾斜的圆木,让人惆怅之余,隐隐然滋生出一丝儿淡淡的忧伤......有人说这座规模宏大的庄院是秦川巴蜀文化互融而诞生的一个胎儿,这话虽有些夸大其词,但却不无道理。千条江河归大海,五百多米长的白杨溪注入浩荡的任河便渺然无痕了,然而构成任河壮阔水域的正是那一条条细小的支流,故而才有那八百里长的任河巨幅长卷......

     白杨溪的繁荣与任河水运的兴盛不无关系,在清朝中叶时秦川巴蜀地区陆地都是崎岖的山路,交通很不方便,运输辗转艰难,水路便成了唯一的通道。清咸丰十六年(1867年)六月,王仲芳、王仲榜两兄弟等地方乡绅和大竹河地方头面人物会同船工、商贾、背二哥、轿夫、脚夫等议定了十一条船规,呈绥定府太平邑核准发布。这十一条船规镌刻于五尺见方的石碑上,百年风雨,潮涨潮落,那石碑完好无损,碑上所刻内容依稀展示着“旧有任河一道,下通秦之瓦房店,由紫阳县汇入汉江至楚老河口,客民等在川采买山货,雇船载运往售,向未议有陈规,船户亦未兴邦,以至近年来,船户领货圆载之后,有奸巧代工水手,私搭外货,希图渔利,迨船重失事即乘机窃货......这个碑文上的船规其实就是官方的法令文书,立下这些船规就是为了对上行下运的货船在行为上进行约束。距离白杨溪四千余米的木楠河码头是任河出川入陕的分界线,也是八百里任河最凶险的一段水程,上行下运的船只皆要在这里装卸货物。具现家住万源市河西街王仲榜曾孙89岁的王应达老先生和家住万源中学后面王仲榜玄孙95岁的王聪文先生他们叔侄俩回忆说,那时的木楠河码头,波涛汹涌,河宽水急,险滩重重,码头上最多时有七八十号商船停泊,卸载货物昼夜不歇,人声鼎沸,麻、丝、漆、桐油、木耳、中药材等属以及陕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钢铁,食盐,布匹,百货等物品皆要通过此码头中转,或上溯四川大竹河;城口,重庆,或下通紫阳瓦房店,一时间,帆影渺渺,纤绳悠悠,来来去去,络绎不绝。

畅达的任河水运,给白杨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在咫尺的码头,就是他们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船夫,脚夫,水手等行列中随时晃动着白杨人敦实的背影。王仲芳、王仲榜两兄弟等白杨溪有钱的大户和地方绅士成了木楠河码头上一言九鼎的致富带头人物,他们高举船规,出入一艘艘货船或临河街古朴的茶楼,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那时仲芳、仲榜两兄弟长安城得到了皇帝赐给后宫佳丽勤劳致富的传家宝,王氏兄弟获得了“勤劳致富”这第一桶黄金后,依靠桶黄金加上王氏家族勤俭勤劳勤思勤奋的家风兴家创业,他们把武汉的药材、布匹、盐巴等通过长江汉江任河运到大竹河;还有把西安的物质生产资料运到陕西西乡,再通过一次十三四背佬二背到大竹河;这些背佬二一次能得到十三个银元。仲芳仲榜两兄弟再把大竹河的茶叶还有大巴山其他的特产运到西安和武汉,兄弟二人积德行善,造福造富一方,为大竹河这个有"小武汉"之称的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盘活生产资料,教授族带领乡邻晴耕雨读、诗书传家。他们带领王氏族人和父老乡亲建油坊,修仓库,囤积居奇,一个时期内几乎垄断了木楠河码头这些聚敛的钱财,奠定了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沿海沿江沿头的内地的萌芽。最终成了修建白杨溪庄院的物质基础。清咸丰年间,仲芳仲榜俩兄弟用三年时间共同修建田坝河(现改临河)白杨溪占地十余亩土地的三道槽门九个大天井的大院。建在庄院的巨梁、横木、石条、泥瓦大多通过水运,取材于紫阳,安康,镇巴,汉中等陕南地区。那些至今尚散落在民间的窗户,门页,虽久蒙烟尘,然浮雕的轮廓依然线条灵动可辨,如:大舜耕田、樵夫打柴、喜鹊闹梅、飞蝶扑花、安安送礼、二龙抢宝、狮子滚绣球等等。浮雕的内容生动、健康,反映了秦巴人民勤劳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修建这样的庄院,有多少能工巧匠纷至沓来,多汇于此,汇聚在白杨溪,他们一斧一凿,精雕细琢,用粗糙的手掌抒写自己细腻的世界。

任河水运的结束,使白杨溪庄院这棵旧时代的寄生树也随之萎蔫,任它青石镶嵌,麻石底座,然而朱漆剥落的圆木又怎能撑得起这腐朽的重压?当天边残阳如血的余晖一点点褪尽的时候,它无奈地哀哀坠落了,化作一缕轻烟,飘飘然而去......

白杨溪水如昨,庄院的废墟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坍塌的墙土松动成块块肥田。王仲芳、王仲榜的裔孙们惊喜地发现在白杨溪两岸的崖畔上,石罅隙中窜出了一株株嫩绿的幼苗,啊!那是白杨树,白杨溪真正的白杨树......

(四水即:毛坝镇盘厢河、高滩镇绕溪河、瓦庙镇朱溪河、麻柳镇麻柳河。本文作者家住陕西省紫阳县仁和国际1号楼)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