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在120周年校庆倒计时30天之际,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网教办主办、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承办的第三届校园网络文化节之2018新媒体发展论坛举行。校内30余家新媒体运营团队负责人首次从线上齐聚线下,共同探讨和交流网络环境下校园新媒体的责任担当、传播策略、价值坚守与融合发展。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胡少诚、新闻中心副主任郭俊玲、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逸鸣、计算中心副主任崔建、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太芹、新闻中心新媒体办公室主任张硕、图书馆学习支持中心副主任赵飞、心理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鹏,以及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主任蒋广学出席论坛,论坛由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秘书长蔺芳主持。
论坛会场全景
迅猛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对校园管理、教育、服务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师生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青年成长成才,探索高校新媒体良性发展和“网络育人”的可行路径,第三届校园网络文化节特设“新青年,讲好北大故事”新媒体运营展选单元,“北大青年”“北大就业”“北大数院人”“肥猴输出平台”等十余支新媒体团队获奖。120周年校庆之际,为进一步团结凝聚校园网络新媒体,树立正能量“大合唱”的价值导向,网教办牵头举办本次论坛,师生代表济济一堂,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讲好北大故事”进行更加系统的经验分享和总结交流,探索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开幕式上,网教办代表首先介绍活动组织筹备情况。他回溯了活动缘起、组织规模与活动成效,希望通过论坛平台,在媒体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背景下,校园新媒体人不仅聚焦专业水平提升,同时胸中有大格局,在复合发展的大势中找准平台方位、实现自我突破。
随后,与会嘉宾为“新青年,讲好北大故事”新媒体运营展选活动获奖团队颁奖,并由获奖团队代表作主题发言。
来自光华管理学院的2015级本科生赵瑞佳同学作“校园新媒体运营经验分享”,详细介绍了所在微信平台的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运营策略及内容产出等情况。她表示,“放眼校园,贴近生活”是团队选择素材的标准,“真实理性,用心用情”是内容撰写的原则,“紧跟时代,锐意创新”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立足根本,服务青年”是始终坚持的初心。
来自艺术学院的2015级硕士研究生李尽沙则探讨了自媒体内容输出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在题为“后现代的英雄主义——自媒体平台的挑战与机遇”的发言中,他提到,做自媒体首先要认清时代现实,只有服务于同学们的生活需求,才能获得同学们的认可。生活中有种种矛盾,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社会的成见、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人云亦云,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是他以及他的团队的坚持与初心。
开幕式最后,与会嘉宾进行小结点评。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主任蒋广学认为,网络社会中信息有效传播是高校重要的教育手段,校园新媒体是新时代讲好北大故事的重要生力军,富有校园特色和创造活力,是学校网络育人工作中重点关注和大力扶持的对象。此次活动,在“新媒体”与“论坛”之间,有“发展”二字,其维度指向两个方面,既要立足规范化,需要借鉴学校现有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成熟经验;也要着眼规律性,新闻传播工作有其内在特殊性,从而更好服务于青年成长与学校建设。
主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上午10时许,两个分论坛同时举行。
“‘新青年,讲好北大故事’——校园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分论坛于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分论坛由工作室学生代表唐博主持,20余位校园新媒体代表进行主题分享。
张硕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两微”建设的思考,从管理部门的角度阐述了对校园新媒体发展态势与规范建设的设想。“北大数院人”微信平台代表赵朝熠在题为“学科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的融合”的主题分享中着重介绍了如何发挥学科特长,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微信平台建设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增强用户粘度。“北大就业”微信平台代表武逸峰则从大处着眼,指出微信这一新媒体形式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快捷性、直观性及不可替代性,认为其逐步向着图文音视频化、内容互动化、传播矩阵化方向发展。“文若令君”微信平台代表高梓峻则分享了作为一个“民间自媒体”,从微信平台草创到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此外,“北大法学院学生会”“北大经院人”“北大生科”“北大心理人”等微信平台代表的展示也都与学院特色紧密结合,从学科建设角度分享了新媒体建设经验。
“‘虚拟对撞现实’——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分论坛于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分论坛由“北大官微”学生代表谭诗颖和“北大新青年”学生代表王志杰主持,近20位校园新媒体代表参与议题讨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微信平台代表苏泉从千里外的“南燕”远道而来,分享她们“以线下活动促进线上发展”的有效经验。“元培地下电影院”的楚显琨则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新媒体运营者与其用户已经达成一种默契,新媒体过多涉入用户的现实生活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肥猴输出平台”的李尽沙与“大信科”的于筱涵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观点,“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提高新媒体内容产出的针对性才是最主要的”“对于新媒体发展来说,创意为王”,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北京大学招生办”代表王冠之的共鸣。沿着“线上/线下”的线索,代表们的讨论不断延伸,改革观念,创新形式,从思想上“不设限”是新媒体人应当具备的素质,更宽松的环境、更长效的交流与对话机制,是形成新媒体形成矩阵的必要条件。不少与会代表提到,希望能够定期举办类似活动,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实现北大“新媒体圈”的共同繁荣。
北大校园网络文化节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每届均有不同主题,成为全校师生共参与齐分享的一项文化盛事。2018新媒体发展论坛的举办,从更高维度审视网络新媒体发展对高校的全面综合性影响,体现了学校对于校园网络新媒体正确方向运营和优秀内容生产的肯定。根据安排,网教办还将持续促进成果转化,在更大范围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北大网络新媒体矩阵的建设,推出更为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培育更多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北大网络新青年。